《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3/10/12 阅读:2413次
行风办 杨娜
9月18日下午3点,我院党委组织职工在到燕山影剧院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平时很少看这类的电影,这次单位组织观看,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
首先给我的感受,就是觉得这部电影真实,它讲述了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应该说,对于我们80后来说,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大都来自于爷爷奶奶的讲述、书籍和网络。就本人来说,小的时候,每逢过年全家一起在包饺子的时候,爷爷奶奶会用絮叨的方式回忆一下那段“低指标,瓜菜代”的历史。而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发现电影中展示的很多情节竟然和爷爷奶奶的讲述一模一样: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老百姓都吃不饱,光秃秃的的树枝,加了树叶或野菜的稀糊糊,吃了以后解不出大便的杂合面窝头,饿的浮肿而穿不下鞋子的村民,站在全村最高处只能看到大队食堂冒出的炊烟……这些影像无疑比口头讲述更能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同身受。
其次,我觉得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公社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第三,电影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这部电影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第四,这部电影顺应了当前的主流思潮。十八大指出: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那么为什么不走老路?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明白,我们中国人曾经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和反复、曾经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曾经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确定了今天的发展道路从而获得了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这部电影正是通过这种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我们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我作为一名入党员发展对象,也是党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更应该,以身作则,敢于担当,深刻剖析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警醒!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要有主人翁思想,有集体荣誉感,有大局观念,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医院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