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常见于麻醉、手术、电击及溺水等,严重休克也可出现心跳骤停,其原因主要在于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和手术刺激、血液动力的剧烈改变及药物过量和过敏反应等。
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压、脉搏、呼吸骤然消失,心前区听不到心音,意识及反射消失,紫绀,外伤口出血停止,瞳孔散大等,顿时呈濒死状态。心跳骤停后,全身器官缺血缺氧,因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故损害最早,也最难逆转。
一旦发生心跳骤停,应迅速果断、分秒必争地进行复苏抢救,勿需反复测血压、听心音,尽早恢复其血循环和呼吸功能。
有效的人工呼吸是心脏复苏的先决条件,发现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条件时可给予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和加压氧吸人人工呼吸。
心跳骤停复苏的另一原则是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乃借助压迫胸壁和脊柱之间受到挤压而排血的方法。患者仰卧,将其置于硬板床上或地上,急救者两手掌置于患者胸骨下段,用力将胸骨下段压向脊柱,成人每次按压宜使胸骨下陷约3—4厘米,心脏即受到挤压而将心室内血液排出,当手腕放松,胸廓自然回位,胸腔内的负压使腔静脉血回流于心脏,如此反复,按压频率约60次/分钟,小儿按压100次/分左右。胸外按摩时用力要适度,避免造成胸骨或肋骨骨折而加重病情。有条件者可切开胸腔直接用手挤压心脏而重建血液循环,胸内心脏按摩开始时一般可不切开心包,若挤压1—2分钟效不显者可切开心包,直接挤压心室壁,此法有效,但受医疗条件限制。人工呼吸和胸外按摩宜尽早进行,这是心脏复苏的关键。
心跳骤停者可进行心内注射,多选择在左侧第四或第五肋间,旁开胸骨左缘2—3厘米沿肋骨上缘进针,回吸有血液时即可将药物注入心室,这是心脏复苏的重要措施之一。临床上多采用肾上腺素1毫克、异丙肾上腺素0.5—1毫克、去甲肾上腺素1毫克混合注射,再加上阿托品1毫克即为“四联针”,2—3分钟后可重复注射。心内穿刺时,一定需在回吸有血液后注药。心内注射药物还可选用氯化钙、利多卡因、碳酸氢钠等。
对因心室纤颤而致心跳骤停者,可采用电除颤法,包括胸外电除颤法和胸内电除颤法。心跳骤停者还可在心前区叩击,有可能使心跳恢复。
在抢救心跳骤停的同时,还应保持静脉给药、输血、输液的通路,宜尽早进行静脉穿刺,在心赃按摩过程中,可用冰帽进行头部降温,体表温度保持在32—34℃,对伴随病证,如酸中毒、低血容量、电解质代谢失调等,宜及时对症处理。
针刺或指压人中、涌泉、十宜等穴位可使心跳恢复,独参汤口服或注射有助于心脏复苏。
当心脏复苏后,要维持呼吸功能,可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山梗菜碱、回苏灵等。同时,还儒保持血压稳定,防治低血压,可针对病因选择使用缩血管药物或扩血管药物。脑缺氧时间过长可出现脑水肿,积极防治脑水肿直接影响心脏复苏后的疗程,可采用低温、冬眠、脱水及镇痉等方法。肾脏因缺血缺氧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故心骤脏停跳动后宜置导尿管,可判断肾功能状态,宜极早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跳骤停后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和败血症,可加用抗菌素防治继发感染。 心跳骤停时心脏活动有3种情况,即心室颤动(每分钟150—400次)、心事很慢(每分钟20—30次)及心房心室肌完全无收缩力。凡突然丧失知觉,伴见股动脉、颈动脉搏动消失者,皆应以心跳骤停救治,切不可因诊断而延误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