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名真正医德好的医生 |
|
|
人们把医生称为白衣天使,我相信,医术和医德就是天使的俩个翅膀。 刚毕业时,我怀着“身为一名儿科医生,就要治好患儿的病”的一腔热忱,走上临床一线。在工作中我慢慢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和临床经验的欠缺,为此我不断地钻研业务,在每一天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善于总结和思考,不断积累临床经验,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在患儿的病痛和死亡面前,我领悟了身为一个医者的态度,那就是“热爱生命”。 随着从医时间的增长,我深刻的理解了“戒慎恐惧”的真正含义:患儿把生命交给了我,我怎能不感到恐惧呢?怎能不用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呢? 记得那是一个3个月大的患儿,以发热、烦躁、哭闹来院就诊,看过几家医院都未能明确诊断。凭着在工作中的积累和总结、分析、思考,我考虑到结核性脑膜炎的可能性很大,在问病史时,特别问到了孩子的母亲是否患有结核,得到了肯定答案后,立即为孩子做了腰穿、化验等一系列检查,最后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经过及时治疗,患儿康复出院。患儿的父母感激地说:“你们这儿技术好,人好,服务好,我们来对了。”这简短的话语就是患儿和家长对我们最大的褒奖。还有一个新生儿,从县里转来,基层化验单结果显示重度贫血,家长想给孩子输血,但经过我仔细查体后并未发现患儿有贫血貌,于是建议复查血常规,复查结果显示血色素正常,从而避免了给患儿及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象这样的例子在每个医生的从医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但要看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面对患儿的生命,我们要知道恐惧。也可以这么说,医德好本身就是对病人负责任。 做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在担任儿科的副主任后,无论是对患儿,还是对科里的各项工作我都尽心竭力,成为了段乃娟主任的得力助手。每次有重症患儿转去北京,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酷暑寒天,为了患儿的安全,为了让主任和患儿家属放心,我总是自动请缨。自己的苦不是苦,患儿的康复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2002年,任职儿科主任以来,我针对患者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焦点问题,把提高设备检查项目阳性率、降低抗生素用药比例及避免过度医疗作为工作重点,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科室管理上实现“三常规”。充满人文关怀的“三常规”模式切实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赢得了患儿家长的认可,经唐山劳动日报报道后,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医德平常讲得比较多的是医疗态度,比如说减轻病人负担,关心、体贴、同情病人,懂得换位思考,这些是从心理上对病人的治疗,也有利于对病人疾病的治疗。 “医德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只是服务态度。”这是钟南山教授说过的话。就我自己而言,从医的经历让我对此也是感触颇深。我们所服务的对象是病人,是患儿。孩子是一家几代人的爱与寄托,孩子一旦生病全家上下都忙碌和紧张。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解决患儿的病痛,这是最根本的。担任儿科主任以来,我更是把解决患儿的病痛放到首要位置。我总是和科室的各级医生强调,好医生和坏医生的分水岭就在于“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良好的医德更显重要,但是只强调服务意识,没有服务能力,体现不了良好医德,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治疗好患儿的病才是医德的根本表现。 医德好的医生才是一名称职的医生,一名好医生!做一名医德好的医生,治疗他们的病痛,挽救他们的生命,这是我做为一名医生的终身追求!
|
本文作者: |
赵贺堂 |
作者科室: |
儿科 |
联系邮箱: |
gryy120@126.com |
阅读次数: |
46572 |
发布日期: |
|
|
|
|
|